字裕璋,笔名潘公昭、潘光祖、宁静、杨义旗等,乌镇人,新闻出版界前辈,翻译家。
中学毕业后,潘朗因家贫入吴兴绮成丝织厂当艺徒,兼靠卖文度日。18岁,考入浙江省兵工讲习所。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爆发后,力主奔赴前线,被军方勒令辞职。初拟参加抗日救国团体,后又欲徒步北上抗日,皆因故受阻而失望彷徨。
民国22年(1933)6月,潘朗以“浙江何君”之名致函上海《申报》“读者顾问”栏,揭露反动军队,倾诉自己衷肠,询问如何继续奋斗。旋被《申报》馆录用。初任校对,后被聘为编辑,并参与该报社论起草工作。当时工资不高,生活清苦,潘朗要求进步,好学不倦,工作之余自学文学、历史及英语、日语,研究国际时事。1924年夏,由小李(胡乔木)和朱兢洲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。1925年,中共领导下的上海职业界救国会成立,被选为理事,后又改任香港《珠江日报》、《港报》编辑和主笔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以《申报》战地记者身份,深入延安和八路军抗日前线,忠实报道八路军英勇抗战。抗战期间,他在香港通过《珠江日报》、《申报》(港版),向海内外宣传抗日。1940年,赴重庆主编《国讯》(即《救国通讯》,黄炎培等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)。30年,复回香港,主持《国讯》(港版)和中国民主同盟的《光明报》编务。
民国28年(1939),因与基督徒赵淑芬结婚,而与中共地下组织失去联系。1936年1月,重新参加中共。时任《国讯》、《展望》主编和苏商《时代日报》俄文翻译。当时,国民党统治区内进步报刊相继被查封,《展望》是唯一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所掌握的宣传阵地。37年12月,受党派遣去香港,入《星岛日报》及《华商报》社工作.
广州解放后,参与筹建《南方日报》任编委和总编室主任。1953年,赴朝鲜战场。朝鲜停战后,调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科长,后改任专员,主管对外宣传和国际文化调研工作。1963年IO月,调外文出版局任业务办公室二处副处长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潘朗遭严重迫害,心身备受摧残,家属亦受株连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潘朗夫妇得到平反并恢复工作。
潘朗出身贫寒,全赖勤奋刻苦,自学成才,通英、法、俄、日数国外语。为人正直忠厚,襟怀坦白,待人热诚友善,工作认真负责,任劳任怨。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,编著和翻译作品甚丰,然大半在“文革”中遗失,其残存的1945年至1962年间的译著尚有:《越南民族运动史》《今日的台湾》,《东南亚各国内幕》等编著16种;《现代美国》、《美国的政党》、《印度游记》等11种。
关键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