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8日,2025上海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在乌镇启幕,来自19个国家22个城市的240余名青少年在此开启文化探索之旅。作为连接中外青少年的桥梁,此次活动不仅让多元文明在千年水乡碰撞交融,更以乌镇为支点,为国际友好交流注入青春活力,展现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开放姿态。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夏令营是乌镇景区今年迎来的首个百人外宾团,标志着乌镇景区作为国际文旅交流重要支点的地位进一步凸显,为全球青年理解中国、读懂江南水乡文化搭建起鲜活的体验平台。
以交流为桥,让多元文明在乌镇相遇共生
为让海外青少年直观感受乌镇的独特气质,本次行程以"沉浸式漫游"启程,将千年水乡的自然肌理与时代脉搏巧妙交织。
步入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,作为全球首个以互联网为主题的科技殿堂,馆内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,让营员们深入探寻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与未来图景。随后移步至乌镇乌村回归大自然的怀抱,乡间小路蜿蜒穿过稻田荷塘,江南村落的质朴气息扑面而来;最后漫步西栅老街,水乡画卷徐徐展开,跟随导游的讲解,游览西市河风光,观赏摇橹船摇过石桥,感受染坊的蓝布与白墙黛瓦相映成趣,大家举着相机记录的,正是水乡最本真的样子。
以文化为魂,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独特魅力
当目光沉淀为好奇,乌镇景区精心设计的非遗体验活动,成为此次营员们触摸文化内核的桥梁。每一项体验都紧扣“原汁原味”,让传统从书页走向指尖。
在乌镇乌村,大家围坐在一起体验蚕茧手工,指尖触碰温润的茧壳,再用彩笔绘上家乡图案,在动手间感受江南农耕文明的细腻。
西栅昭明书院内,传统文化的体验在此层层展开:青少年们在字盘里捡拾活字,小心翼翼地排版、蘸墨、拓印,当带着墨香的字迹在宣纸上浮现,仿佛与千年前的智慧完成了一次对话。
书院一角的扎圆筒灯体验更添意趣,手艺人搬来竹条、棉纸与颜料,先讲乌镇元宵节“提灯走桥”的习俗,再教大家编竹骨、糊灯面、画灯画,当一盏盏融入各国创意的圆筒灯在书院长桌上陈列开来,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光影里有了新的模样。
染坊中,蓝白扎染布在风中舒展,大家跟着师傅学扎结、浸染,拆开绳结看到独一无二的图案时,忍不住发出阵阵赞叹,非遗技艺的魅力在互动中愈发鲜活。
三、以服务为基,让“乌镇温度”助力文化传播
文化的共鸣,离不开细致服务的托底。乌镇景区从筹备此次团队之初便以“周全”为准则,让每一份需求都被妥帖回应。翻译团队全程陪同破解语言障碍,外币兑换、境外支付等设施便捷可用,安全巡护保障活动顺利开展。
餐饮上的用心更显温度:“1小时鲜蔬”带着刚离田垄的清爽上桌,一位法国少年不禁感叹:“这是我吃过最新鲜的蔬菜,仿佛能尝到阳光的味道”;昭明书舍的江南晚宴的精致摆盘与水乡风味备受赞誉,更难得的是对多元需求的精准响应——餐厅专设全素桌,总厨为素食者定制了专门菜单;当得知有团队里有学生对葱姜蒜过敏,立即调整菜品,确保安全美味兼具。这份“想在前头,做在细处”的关怀,让“乌镇温度”成为文化传播的隐形纽带。
此次活动以乌镇为窗口,展现“古今共生”的东方智慧——千年水乡的青石板路邂逅数字时代的智慧生活,非遗匠心与互联网科技在沉浸式体验中交融,让各国青少年成为文化对话的参与者,也让古镇在国际舞台上持续绽放独特魅力。
关键字:乌镇,国际夏令营